石墨的比熱容是單位質量的石墨溫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熱,比熱容的大小直接影響到石墨的導熱性能和熱穩(wěn)定性。石墨的比熱容數(shù)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石墨的純度、晶體結構、溫度、壓力等,純度高、晶體結構完整的石墨具有更高的比熱容。
石墨的高比熱容使得它在許多領域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在電子工業(yè)中,石墨可以作為優(yōu)良的導熱材料,用于散熱器的制造,石墨的比熱容大,石墨散熱器能夠迅速吸收和分散電子元件產(chǎn)生的熱量,從而保持設備的穩(wěn)定運行。在太陽能領域,石墨可以作為集熱器的材料,利用其高比熱容的特點提高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在航空航天領域,石墨的高比熱容和良好的熱穩(wěn)定性使其成為高溫環(huán)境下的理想材料。
]]>一、高純石墨的特性
高純度:高純石墨的含碳量大于99.99%,使其具有優(yōu)異的化學穩(wěn)定性和耐腐蝕性。這種高度的純凈性也賦予了高純石墨在許多應用中無法被其他材料所取代的優(yōu)勢。
優(yōu)異的熱學性能:高純石墨具有極好的導熱性,其導熱系數(shù)遠高于其他材料。此外,它的熱膨脹系數(shù)小,能在經(jīng)歷溫度劇變時保持穩(wěn)定的性能。
良好的機械性能:高純石墨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韌性,并且易于加工,可以滿足各種復雜形狀的制造需求。
優(yōu)秀的電氣性能:高純石墨的電阻率低,具有優(yōu)良的導電性,因此被廣泛應用于電子和電池工業(yè)。
二、高純石墨的應用領域
工業(yè)領域:在工業(yè)領域,高純石墨被廣泛應用于冶煉、電火花加工、玻璃纖維拉絲等行業(yè)。它能在這些高溫、腐蝕性的環(huán)境中保持穩(wěn)定的性能,大大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軍事工業(yè):高純石墨的耐高溫性能使其在軍事工業(yè)中得到廣泛應用,如在導彈和火箭的制造中作為關鍵部件。
電子工業(yè):由于高純石墨具有優(yōu)良的導電性,它被大量應用于制造電池、電子器件等產(chǎn)品。
輕工業(yè):在輕工業(yè)中,高純石墨被用于制造各種工具和設備,如切割刀具、拋光輪等。
電氣工業(yè):高純石墨在電氣工業(yè)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制造電觸點、電極等。由于其優(yōu)異的導電性和耐腐蝕性,使得高純石墨成為電氣工業(yè)中的理想材料。
三、前景展望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高純石墨的應用領域還將進一步擴大。例如,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對高性能電池的需求增加,而高純石墨正是制造高性能電池的理想材料。此外,隨著環(huán)保政策的加強和工業(yè)升級的需求,高純石墨在節(jié)能環(huán)保和高端制造領域的應用也將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總之,高純石墨以其獨特的性能和廣泛的應用領域,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未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應用領域的拓展,高純石墨的發(fā)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以上所舉各例都說明,如果“貪石”,碳元素和炭材料,這兩層意思,就會互相打引架,起不必要的混亂。這僅是就單詞而言,在句子和行文中,這種情況就會更多。
碳碳風扇
六、小結和建議
本文對炭、碳兩字的宇源作了一番探討,弄清了這兩個字的本義:(1)“碳”是近代新造的字,今年才滿53歲,其唯一的含義是指第六號化學元素。
(2)從徐壽《化學鑒原》刊行之年(1871)到前民國教育部公布《化學命名原則》之時(1932),在這段短暫的約60年的時間內,“炭”字身兼二任,既是元素,又是材料。除這段時間之外到今,一直是專指以碳元素為主要成份的固體材料,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
以上兩點可以概括為:
碳——化學元素,C。
炭——固體材料,C/H>10。
此外,本文還分析和調查了目前炭、碳兩字混用的原因和狀況,發(fā)現(xiàn)了“貪石”現(xiàn)象了以帶石“碳素”一詞作為炭石墨材料總稱的缺點和可能引起的后果。
元素和材料這兩層意義,用同一個字來表示,常常造成混亂。國外同行正為此而苦惱,雖然建議了一些加以區(qū)分的辦法,但看來還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對元素和材料這兩層意義,我國恰有兩個與之相對應的字、碳和炭。而且這兩個字都是沿用已久、約定俗成、業(yè)已得到公認。這是我們的一種文化優(yōu)勢,應當發(fā)揮。我們要擺脫這種用字遣詞上的困境,利用我們的文化優(yōu)勢,可以說十分容易而且干脆徹底,只要我們寫文章、搞翻譯的時候,略加留心、不被國外的混亂和我們目前暫時的混亂所干擾就行了。因此特提出下面兩條建議
I、凡是與碳元素、碳原子有關的詞語,一律用帶有石旁的“碳”,如:元素碳、化合碳、碳同位素、碳化物、芳香碳、環(huán)烷碳、碳網(wǎng)平面、芳碳率、α碳、β碳、伯碳、端碳、二氧化碳、碳含量、碳素鋼、碳鏈、碳氫化合物、一碳化學、滲碳、碳酸鈣。
Ⅱ、凡是與炭石墨材料有關的詞語,一律用不帶石旁的“炭”,如:木炭、煤炭、焦炭、活性炭、玻璃炭,熱解炭、生物炭、炭塊、炭石墨材料,炭棒、同性炭、炭纖維、炭黑、炭糊、炭素廠、炭素技術、炭素工藝、炭渣、炭素材料、炭素學會、炭素雙年會。
這種區(qū)別和用法,可以比較徹底的避免遣詞用字上的混亂,有利于炭素術語的規(guī)范化;這一建議的基礎,植根于這兩個字的本來含義與目前全國化學化工界絕大多數(shù)的使用情況,沒有任何標新立異之處。特提出來供學者專家及炭素界同行審議,不妥之處,希望指正。
]]>4.總稱與分稱相脫離,邏輯上不合理。既然所有個別的炭素材料,都用不帶石旁的“炭”來加以表述,如玻璃炭、活性炭、熱解炭、生物炭、炭塊、炭刷等等,而總稱卻又要加上石旁,是不合邏輯的。如樹的總稱叫“樹”或“樹木”,那么各種具體的樹,都應該叫“XX樹”,如蘋果樹、銀杏樹、桑樹、柏樹等??偡Q與分稱應當一致,不能脫離,道理很明顯。這里“貪石”效應似乎又在起作用。
以上都是從理論上來說的,現(xiàn)在來看一下,如果一旦把“碳素”一詞訂為炭石墨材料的同義語,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混亂情況。舉幾個例子:
a.碳素鋼——如果“碳素”兼指材料,這個詞就可以理解為含有炭石墨材料的鋼種,而不是含有碳元素、即含有碳化鐵等組份的鋼種。這顯然是不合適的。
b.碳橋——就容易理解為“碳素之橋”,這就把化學物質分子結構上的含義與炭素制造工藝上的含義互相混淆,造成詞義上的混亂。
c.碳化物——這一詞組的本義是指碳化硅、碳化鈣等碳的化合物(carbide)。由于“碳”可以指材料,則“碳化物”也可以指炭化作用的產(chǎn)物,如焦炭等。這種用法,在一些科普性文章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這顯然欠妥,因為“碳化物”在化學上是一個固定詞組,含義明確而專一,不宜任意更改。這是由于把“炭化作用”誤寫成“碳化作用”的結果。如果這一擬議得以成立,這種不恰當?shù)挠梅ň妥兂赏耆侠砗戏ǖ牧恕?/p>
d.人造碳素——如果這一擬議成立,“人造碳素”或“人造碳”就可以指人造炭石墨材料,實際上已有人這樣用。然而這個詞的原意是人造碳元素的簡稱。天然碳有三種同位素即碳12、碳13、碳14等。在高能物理的研究當中,還人工地制造了碳10、碳11、碳15、碳16、碳17等,這些碳的同位素統(tǒng)稱為人造碳素,如果不“貪石”,這樣的混亂當然即可避免。
e.無定形碳素——無定形碳素或無定形碳原意是指碳元素的三種存在形式之一。如果“碳素”兼指材料,則這個詞顯然還可以指炭黑和玻璃炭。《德漢詞匯》中就出現(xiàn)過這樣的情況,這顯然是不應該提倡的。
f.活性碳——在有機化學上,不對稱的,即具有旋光活性的碳原子,稱為活性碳(activecarbon)或不對稱碳原子。如果‘碳素”兼指材料,則此詞在漢語中也可理解為具有吸附活性的活性炭(activatedcarbon)。實際上也有人這樣用,這當然也是不值得鼓勵的。
]]>五、對帶石“碳素”一詞的商榷采用不帶石旁的“炭素”一詞,來作為炭素材料的總稱,這種情況,目前逐漸增多,如金屬學會炭素學術委員會,冶金部炭素制品情報網(wǎng)、《炭素技術》、《炭素工藝與設備》、廣州炭素廠、四川省炭素廠、蘭州炭素廠、葦河炭素廠等。特別是最近才出版的關于炭素材料檢驗標準方法的書,一本譯自ASTM、一本譯自JIS。兩本書都在封面上醒目地標示了四字大字“炭素材料”,“炭素”兩字作為炭石墨材料的總稱,不但很合理,而且有相當長的歷史。1930年出版的《王云五大詞典》[12]在炭字條下,列有“炭精”、“炭精紙”兩條;對前一條的解釋是“純粹的炭質,如電燈中所用的炭絲便是”,對后一條的解釋是“復寫用的炭紙”?!疤烤焙髞碛纸小疤克亍保绨盐毒形端匾粯??!毒C合英漢大字典》[6](1936)在carbon一字的幾個義項中,就有“炭素棒”一義?!疤烤币辉~多次出現(xiàn)在各種《詞匯》中,這顯然是舊有名稱的遺跡。目前,我們還把干電池中作陽極的炭棒或石墨棒叫做炭精棒?!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在“炭”字條下列有“炭精”一條,其釋義是:“(1)各種炭制品的總稱。(2)(方)人造炭和石墨的總稱。由“炭精”蛻化而來的“炭素”一詞,當然也就繼承了作為炭石墨材料總稱的這一任務。
“炭”這個字的外延,可以包括石墨;這一事實還可以追溯到我國古代。明朝大學者李時珍[14]曾說過:
“石炭即烏金石,上古以書字,謂之石墨,今俗呼為煤炭,煤、墨音相近也?!妒斑z記》言焦石如炭,《嶺表錄》言康州有焦石穴,即此也”。
當時對炭、石炭、石墨、焦石、煤炭等不加區(qū)別,認為是同一種物質。由此可見,“炭”一詞的外延,從歷史上來看,也包括石墨在內。“炭素”一詞,作為炭石墨材料的總稱,如上所述,既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又有廣泛的現(xiàn)實基礎。再者,這個詞所用的“炭”字,其本義就是炭素材料,又不致引起混亂。所以用“炭素”一詞來作為炭石墨材料的總稱,是再適合沒有的了。非石墨質的炭材,可以用“炭質材料”一詞來加以表述。三十年代以前的早期文獻中,“炭原質“或“炭元素”有時簡稱為“炭質”或“炭素”用以表示元素碳這一概念。但自從這一元素正式訂名為“碳”之后,這兩個詞的這一意義就自然消失了。
今年五月,在一次討論會上曾比較正式地提出,用帶石“碳素”來作為炭石墨材料的總稱。這一提法的根據(jù)并不充分,而且還有下列各點值得商榷。本著知無不言的精神,特提出來請批評指正。
1.帶石“碳素”這個詞組,是有了表示化學元素的“碳”之后,才新造出來的,原意是碳元素,如“碳素鋼”,如果附加上表示材料的新意義,會和原有意義發(fā)生沖突。
2.炭石墨材料的總稱,已有一個沿用已久的、很合適的詞組“炭素”,無須再造新詞,或在舊詞上附加新的意義。
]]>1.正確使用材料炭一字的詞例
activatedcarbon活性炭carboncontact炭精接頭
carbonsangulnarlus血炭carbonelectrode炭精電極
carbonanimalis動物炭carbongel炭黑凝膠
carbonlignius木質炭carbonlining炭質內襯
carbonblack炭黑carbonpaper炭紙(俗)
carbonbleach炭漂白carbonpowder炭末
carbonbrick炭磚carbonresidue炭渣
carbonbinders炭結合料carbonwhite白炭黑
carbonblock炭精塊carbonstick炭精棒
carbonburning燒炭glassycarbon玻璃化炭黑
2.在材料炭一字上誤加石旁,只找到幾例
carbonparticles碳粒子carbondust碳塵
carbonfiber碳纖維carbonmolecularsieve碳分子篩
carbonfilament碳燈絲
3.同一個詞,有時用了正確的炭字,有時又誤加了石旁;只找到5例:glassycarbon玻璃化炭黑(正)
vitreouscarbon玻璃碳(誤)
carbonizationofwood木材炭化(正)
carbonizationprocess碳化過程(誤)
carbonburning燒炭(正)
carbonburningload碳燃燒負荷(誤)
carbonplate碳板,炭精板(前誤、后正)
carbonsteel碳鋼,炭素鋼(前正、后誤)
《英漢詞匯》中,沒有收“炭刷”一詞,令人感到遺憾?!兜聺h詞匯》[10]、《法漢詞匯》[11]中,也發(fā)現(xiàn)類似情況,搞錯的也極少。特別是把Konlenburste及charboncollecteur都分別正確地譯為“炭刷”,不像《俄漢詞匯》那樣,在“炭”字上誤加了石旁。這兩本詞匯,確有其高明之處。《辭?!穂16]所收“炭刷”一詞,寫法也正確。
從以上的調查統(tǒng)計中不難看出:我國化學化工界歷來重視炭、碳兩宇的區(qū)別,可以說一絲不茍。在《化工刊物編輯出版手冊》[17](1984)上列舉的科技期刊常見69條錯別字中,炭碳兩字就占了兩條,特別著重指出“炭素鋼”中的“炭”是錯字,應加石旁,“活性碳”中的“碳”也是錯字,應把石旁去掉?;瘜W化工界對這兩個字的正確使用,十分重視,由此可見一斑。
“貪石”現(xiàn)象這里有一條明顯的規(guī)律,我們稱之為“貪石”現(xiàn)象,即在俄、英、德、法等《詞匯》中,所有搞錯的情況,幾乎全是在少數(shù)表示材料的炭字上,誤加了石旁。這種現(xiàn)象,在炭素行業(yè)中比較顯著,如“碳塊”、“碳纖維”、“熱解碳”、“碳刷”、“碳電極”、“電碳”、“碳素”等等,??梢砸姷?。所謂混亂,可以說幾乎全是由于“貪石”引起的。貪食有損于健康,何況吃的是石頭呢。從事化學化工的專業(yè)人員,在大學中對“碳”(carbon)這個字是很熱悉的,因為要學習很多關于碳的化合物的知識。在解放前或解放初期,在湖大的炭素專業(yè)成立之前,表示材料的炭字在化學教學中用得并不多,只有煤炭、木炭、焦炭、絲炭之類,就英語來說,其名稱分別為coal、charcal、coke、fusain,從字面上看,好象都與carbon無關。自然,對carbon這個字,不管它指的元素還是材料,就習慣地通通譯為“碳”,因而就把國外的混亂引到我們的技術文件、學術報告、甚至教科書中去了。這也許就是“貪石”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吧。這種情況十分自然、無可厚非。但要搞炭素術語標準化,這是件極為嚴肅的事,卻就非要有意的加以嚴格區(qū)別不可。
]]>уголънаяшётка碳刷
уголёк碳絲、碳絲的、細碳條
угпециковая炭酸鋅
карбоиизапкя碳化作用
карбоиизироватъ(動)碳化
以上幾條都是誤譯,石旁的加與不加,恰恰弄顛倒了。特別是“碳刷”和“碳化”這兩個詞的影響可能很大。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語種的詞匯中,(如德漢、法漢)“炭刷”這個詞卻不加石旁。電炭行業(yè)以生產(chǎn)“碳刷”為主,又較早開展科研工作,所以在電炭行業(yè)和科研系統(tǒng),用帶石旁的“碳”作為炭材料的同義語,比較普遍。把煤炭轉化為焦炭的焦化工作者,雖然所用的原料和所得到的成品,都一直堅持用不加石旁的炭,但又把焦化過程叫作“碳化過程”,把進行焦化的爐室稱為“碳化室”,卻又都加了石旁。字典或詞匯弄錯了,再經(jīng)過照譯不誤的急就式譯作的傳播和使用者的疏忽,日積月累,習以為常,這種用法難免就視為當然了。當然,上述俄漢詞匯中,也有不少正確的譯名,如炭黑、炭絲、炭電極、炭化等,但由于已經(jīng)形成的在炭字上加石旁的習慣,在不少技術文獻中,這些詞匯又都通通加上了石旁。這恐怕是出自不查字典的技術人員之手了。所以除誤譯之外,技術人員的疏忽,當然包括我自己在內,不能不是引起混亂的原因之一。以上是就解放初期影響較大的俄漢詞匯來說的。英漢、德漢、法漢等化學化工詞匯,也是正誤雜糅。但一般來說,錯的很少,正確部份占95%以上。這在下一節(jié)當前使用情況的調查中再談。
造成我們目前碳、炭兩字用法混亂的原因,初步印象是:一、詞匯編輯者的錯誤,二、使用者的疏忽;或兩者互為因果,而逐漸形成的。再加上國外同行在用字上的混亂,使我們的混亂更有所加劇。
四、當前使用情況的調查——“貪石”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
從現(xiàn)在已出版的通用的英漢、俄漢、德漢、法漢等化學化工詞匯中,逐條進行檢查和統(tǒng)計的結果,十分令人高興,元素碳和材料炭,這兩個字互相用錯的情況,并不嚴重,即使是錯用情況較多的《俄漢詞匯》[5],在含有碳或炭字的條目中,用錯也只有約5%。具體情況,前面已作了介紹?,F(xiàn)在來看一下收詞最多(120,000條),屢經(jīng)全國化學化工專家審訂、1984年才增訂出版的《英漢化學化工詞匯》第三版[3]中所收有關詞匯的情況。含有碳或炭字的詞條約250條,其中關于元素碳的條目,都用帶石旁的碳,沒有一條搞錯。關于材料炭的條目也絕大部份用了不帶石旁的炭,錯加了石旁的只有幾條。同一個詞,有時用了正確的“炭”字,有時卻又錯加了石旁,這種半正半錯的情況有四條??偟膩碚f,搞錯了的條目,為數(shù)極少,只占有關條目的3%以下。這一情況,相當令人鼓舞。碳炭兩字,在炭素行業(yè)雖然用得比較混亂,但從全國來看,使用這兩個字最多的化學化工界,除個別幾個詞語之外,可以說基本上堅持了這兩個字的正確用法。
]]>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就是炭素界的國外同行,他們所用的詞匯,相當混亂。通過粗心的移譯,就可能把這種混亂引了進來。試以英語為例,carbon一詞,在炭素行業(yè)的使用中,至少有下列三種含義:
1.碳,第六號化學元素。
用例:carbondioxide二氧化碳
carbonchain碳鏈
carboncompound碳化合物
2.炭素、炭素材料的總稱
用例:CarbonChemistryandPhysics炭素化學與物理學(叢書名)
TheCarbonSocietyofJapan日本炭素學會(正式譯名)
BiennialConferenceonCarbon炭素雙年會(定期舉行的國際會議)
Scienceofcarbonmaterials炭素材料科學(大學中的一個專業(yè))
NipponCarbonCompany日本炭素公司(正式譯名)
GreatLakesCarbonCorporation大湖炭素公司(美國公司名)
CarbonProductsDivision,UCC炭素制品部(聯(lián)合碳化物公司)
3.?炭質、炭質材料、非石墨質炭素材料
用例:CarbonandGraphiteHandbook炭和石墨手冊(書名)
Carbonmaterial炭質材料(國際委員會[6],術語草案第23條)
carbonblack炭黑
這三種含義,在使用中常?;ハ嗷煜?,如上面舉出carbonmaterial一詞,有時指炭素材料的總稱,有時又單指炭質材料;又如carbonbridge一詞,有時指有機化學中原子團與原子團之間的碳鏈,指的是“碳橋”,即碳原子所搭之橋;但有時又指炭素制品中焦炭骨料之間的黏結劑炭,則又應為“炭橋”,即一種炭材料所成之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律譯為帶石旁的“碳XX”或“XX碳”,或一律譯為不帶石旁的,常常就把國外的混亂引進來了。在一份非常正式的譯文中,就把“炭質材料”譯成了“碳材料”。”’把碳元素和炭材料兩種不同的概念,用同一個字來表述,必然會引起混亂。
這點早已引起國際炭素術語與表征委員會的嚴重關注,曾建議把元素碳(carbonasanclement)與材料炭(carbonasasolid)加以嚴格區(qū)別。就已公布的術語草案來看,委員會想把這兩種含義加以區(qū)別的措施,卻不甚可取。在所提《術語草案》[6]的第一條及第23條的注釋中,一再提到:單獨使用“carbon”一字,不附加名詞或形容詞,應只表示碳元素;單獨用這個字表示非石墨質的炭質材料,是不對的;此字可與名詞或形容詞組合在一起,用以表示某些特殊類型的炭素材料。這樣的界限,并不清楚,如primarycarbon(伯碳)、radioactivecarbon(放射性碳)、terminalcarbon(端碳)等很多與別的名詞和形容詞組合在一起的詞匯,仍然表示碳元素,不是炭素材料。又如:carbon/carboncombination”一詞,按照上述規(guī)定,也是既可以是“碳/碳化合”,也可以是“炭/炭復合”,元素與材料這兩層含義,難以分開,只能依據(jù)前后文和語言環(huán)境來加以判斷。這樣的規(guī)定,顯然還不足以解救目前用字上的困境,混亂仍將繼續(xù),對我們不能沒有影響。
]]>毫無疑問,帶石旁的“碳“宇,其正式誕生日期十分明確,是1932年11月26日,今年才滿53歲?!疤肌钡谋玖x,就其創(chuàng)造者的用意而言,只專指第6號化學元素,別無其他意義。1978年出版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11],1977年出版的《辭?!穂16],都充分肯定了這一點。在“碳”字條下,只指明是一種化學元素,別無其他意義。
三、混亂的根源
“炭”和“碳”的字源和含義,涇淚分明,十分清楚。相信比較細心的作者,一般都不會弄錯。很想在經(jīng)典作家的著作中找到使用這兩字的例證。搜索工作,相當繁重。終于找到了一篇郭沫若[4]寫的文章,在同一篇文章中,同時使用了炭、碳兩字?,F(xiàn)在把有關部分摘引如下:
“天然放射性碳(C14)分布于一切含碳物質中”
“黑彩所使用的顏料不可能是含炭素的物質(如后來的墨)。因為含炭素的物質一經(jīng)火燒便化成烏有了。”
引文中炭、碳兩宇下的圓點,為引者所加,以示注重。郭沫若不愧為具有豐富自然科學知識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他對炭、碳兩宇的用法,完全符合這兩個字的本來意義。
碳——化學元素,C。
炭——固體材料,C/H>10。
炭素材料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碳,但還含有氫、氧、硫、甚至金屬等其他元素。其中氫這一元素,不管選用什么原料,在制造過程中熱處理的溫度,不管高到什么程度,也始終是不能完全除掉的。什么樣的物質才叫炭素材料,對這一問題,國際炭素術語與表征委員會,曾經(jīng)有過較長時間的討論。E·Fitzer曾建議C/H原子比大于10的、以碳為主要成份的固體物質,才可以稱為炭素。這是一種簡單明了,而又相當科學的方法,很有價值。當然,“10”這個界限,還可以再斟酌。物料和元素,在概念上是截然不同的。正如郭沫若所說,作為一種物料的炭素,一燒就“化為烏有”了。但作為元素的碳,則是燒不掉的,只是存在的形式改變了,變成存在于氣態(tài)的二氧化碳之中??傊?,碳元素和炭素材料不是一碼事,不能混為一談,應避免用同一個字來加以表述。
]]>“碳”這個字,究竟是什么時候由化學倉頡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我國翻譯西方近代化學著作,始自徐壽。徐壽(1818—1884),字雪村,江蘇無錫人,是中國近代化學的先驅和杰出的開拓者。他和英人傅蘭雅(JohnFryer,1839—1928)合作,介紹和翻譯了:《化學鑒原》六卷(1871年刊行)、《化學鑒原續(xù)編》二十四卷(1874年刊行)、《化學鑒原補編》六卷(1879年刊行)、《化學分原》八卷(1872年刊行)、《化學考質》八卷(1883年刊行)、《化學求數(shù)》十六卷(1883年刊行)、《物體遇熱改易記》十卷(1899年刊行)、《法律醫(yī)學》二十六卷(1899年刊行)等等。其中最早譯出的《化學鑒原》(Wells’Principle?and?Applicatons?of?Chemistry)的原文是1858年在紐約和芝加哥出版[15]。
十三年后,由徐壽和傅蘭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出。這本書對我國化學界影響很大,三十年后出版的《東西學書緣》還稱之為善本。這是我們系統(tǒng)地介紹西方近代化學的最早的一本書。在江南制造局開譯《化學鑒原》的同時,廣州博濟醫(yī)院的美國醫(yī)師嘉約翰(KerrJohnGla)和中國學者何了然也合譯此書,名為《化學初階》共四卷,同治九年(1870年)刊行,內容較《化學鑒原)略簡,但早一年刊出。當時已知64種元素,元素的名稱,《鑒原》和《初階》的譯法大體相同。金屬元素都加金旁,如鋇、錳、鎂、鋰等,至今沿用。但非金屬元素,并未都加石旁,如磷,兩書都譯為燐;硅,《初階》譯為“?!保惰b原》譯為“矽”;氫、氮、氧,《初階》譯為“輕”、“淡”、“養(yǎng)”,《鑒原》譯為“輕氣”“淡氣”、“養(yǎng)氣”。值得注意,對碳這個元素,兩書都譯為“炭”,都沒有加石旁,此時的“炭”字,相當于現(xiàn)代英語中的carbon,身兼二任,既指炭材料,又指碳元素。非金屬元素加石旁,這一條造字規(guī)則,看來,在當時尚未形成。
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版的詞書上開始出現(xiàn)帶石旁的“碳”宇,如1930年出版的《王云五大字典》[22]就收錄了這個字,指明其唯一意義是符號為C的元素。但就在這同一本字典所附的中英名詞對照表中,在carbon一字之下,只注明“炭質”一義。所謂“炭質”即“炭原質”就是碳元素??梢姰敃r,“碳”作為元素名稱的合法地位,尚未完全確立。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前民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化學命名原則》[3],其中第七條把歷來已通行的化學元素的訂名原則,加以總結,說得很清楚:“元素之名,各以一牛表之,在平常狀況下為氣態(tài)者,從氣;為液態(tài)者,從水;金屬元素之為固態(tài)者,從金;非金屬元素之為固態(tài)者,從石?!蓖瑮l附元素表,把第6號元素第一次正式訂名為“碳”。確定這些原則,費了不少周折,看來比較慎重。從當時國立編輯館的負責人陳可忠1933年為《化學命名原則》寫的序言上,可知其概略:
]]>